交易危机

 找回密码
 快捷注册(禁q号)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广告位
查看: 2397|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探讨] 美元的哲学:货币霸权及全球流动性研究

[复制链接]

21

主题

923

积分

0

精华

啥也不懂

初级操盘手

金钱
923 美元
权重
3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9-2 13:02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多干 于 2014-9-2 13:02 编辑

排版并转帖一篇关于美元的文章,希望大家喜欢,文章最后附原作者地址。


美元的哲学:货币霸权及全球流动性研究---兼及2012年美元回流的可能性

引言:美元的经济、政治双重属性

       在全球博弈的格局中,美元扮演了按钮角色。之所以美元能充当世界格局变动的按钮,源于美元的经济与政治双重属性,尤其是,在该双重属性基础上的美元自我循环机制的人为设计。
       经济属性:进入当代,美元完成了信用来源的转换,即由“金本位”转为“需求本位”,意味着货币印刷的规则,由工业社会阶段的“有多少黄金就按一定比例印多少钱钱”转变为后工业社会的“未来有多少交换需求就印多少钱”。这是一个纯粹的经济逻辑。
       政治属性:1970年代起,美元废除兑现黄金的承诺,利用石油战略建立起一个新的全球交易秩序,即“现代化离不开工业化--工业化离不开石油--买石油离不开美元”,该秩序使得美元继续成为世界货币。这一过程是政治过程,背后是美国军事部署在产油区。
       这样我们就看到,1970年代的美元叫“美金”,其背后是黄金储备第一的世界经济地位,没有政治因素;1970年代后的美元叫“石油美元”,其背后有两大条件支撑:一是“需求本位”,一是“石油战略”。前者是经济因素,后者是政治因素。前者意味着美元印刷在根本上依据世界对美元的需求,后者意味着美元是世界货币。  
       对照美元的变化,它叫美金的时候,背后的信用来源是:黄金抵押;它叫石油美元的时候,背后是军事暴力作抵押。也就是说,当代西方经济学告诉人们,今天的美元是“信用美元”,不是“黄金美元”了,这只是变化的现象;西方经济学没有告诉人们的是,美元今天的信用来源于什么?
       美元信用来源的转换,即“黄金抵押→暴力抵押”,给这个世界带来了深刻影响,在一定意义上,该变化重构了一个新的世界利益博弈新秩序。该秩序有三大要素组成:一个庄家--全球对冲资本和美元套利资本,三个支柱--“美元-国债”、“美元-全球资源资产”、“美元-非美货币”,一个按钮--美元的自我循环机制。
       庄家:金融学的实证数据评估是,全球对冲资本可影响金融规模几百万亿美元,比美国的15万亿资产总量大得多,在此意义上,对冲资本影响力无与伦比。实证数据显示,美元套利资本约为几十万亿美元规模。
       三个支柱:1、美元-国债,是一个跷跷板。美元与国债是一种内在的反向走势关系。该内在关系决定二者之间具有跷跷板结构。2、“美元-全球资源资产”,是另一个跷跷板,该跷跷板影响着全球格局。因为,资源分布在俄罗斯、澳洲、巴西等国;资产以黄金、楼市为代表,集中在亚洲;美元,在美国和华尔街;欧元,分布在欧盟。所以,美元是升还是贬,决定着这些国家是繁荣还是萧条。3、“美元-非美货币”,是第三个跷跷板,美元升,非美货币相对就贬,反之则反。美元套利资本的全球性、职业性操盘运作,使得这一跷跷板更为明显,该跷跷板决定了非美货币的走势和起落。
       一个按钮:美元。美元作为一端,架构起全球性的三个跷跷板,这意味着,美元是升还是贬,决定了世界是繁荣还是萧条。基本内容是:美元贬,资源高涨,资产火爆,非美货币升值,相应地,资源类国家有利,资产繁荣,非美货币相对升值,全球产业、资产、货币欣欣向荣。反之,美元升,资源资产暴跌,非美货币相对贬值,美元回流,非美国家美元现金短缺,产业萧条,资产崩盘,货币贬值,全球一片萧条。
       所以,全球格局中,有这样几个关键点:
       1、美元是按钮,必须把握美元何时升何时贬?
       2、庄家是全球对冲资本和美元套利资本,前者对全球具有控制力;后者在全球普遍化。
       3、今天,美元流动性控制=全球财富分配的主导权
一、“美金→石油美元”:美元信用来源的转换及其影响

       以1970年代为分界线,美元出现了从“美金”向“石油美元”这一名称表述上的变化,西方经济学把这一现象称之为美元从“金本位”向“信用本位”的转换,但问题在于,“信用本位”中的信用是什么?它仅仅就是所谓的经济实力和道德承诺吗?从历史发展的事实和经济数据来看,显然没有说服力。既然如此,那么信用的本质是什么就值得研究了。从理论上看,美元属于货币的“纸币”形态,即在货币演进的进程中,美元居于“贝壳—金银—纸币—数字(电子货币)”序列中的“纸币”环节。因此,研究美元的信用需要分析“纸币”的信用。
       从纸币的起源看,纸币是在金银进入市场经济时代之后,因为商品交换规模的扩大,在交换中使用金银既不方面也不安全,因此产生纸币并由其代表金银实现交换功能。在这种意义上,纸币是货币的符号;纸币所以有信用,来源于纸币背后的金银,即信用模式是“以金银为抵押”,表现为“金银本位”。在该阶段,纸币的内涵是:它是货币的符号。
       进入后工业社会阶段,即197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需求层次的升级(文化生产力阶段的来临)和商品交换规模的再扩大(全球市场的形成),纸币原有的“金银本位”面临挑战。也就是说,按照以前“相应黄金按比例印刷纸币”的规则,黄金开采量增加速度远远跟不上市场交换规模增加的速度,由此,印不出满足市场需求的纸币。而印不出满足市场需求的纸币,交换就无法进行,世界就停止发展。在这种背景下,社会只能改变印刷纸币的规则,即按照“有多少交换需求就印多少纸币”新规则制造纸币,这就是当今世界货币发行的基本理论—按照资本市场需求印刷货币的本质。在这个意义上,纸币的发行和黄金没有直接的关系,而只是和预期交换有关联。可见,进入后工业时代,“纸币是货币符号”的内涵已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纸币是交换的媒介”,纸币印刷依照“交换需求”而定。质言之,交换的“媒介性”成为当今纸币的基本特征,反映在纸币印刷上,即:当前的“需求本位”取代了以前的“金银本位”。
       而在全球范围内,美元首先是一种纸币,其次才是世界通用纸币。这样,上述纸币的变化也就是美元的变化。综合上述变化可以看出:一则美元的“媒介性”而非“符号性”,二则美元的“需求本位”而不再是“金银本位”,这构成了当今美元的基本内涵。在此基础上,美元开始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第一,美元印刷逻辑上的“金银本位→需求本位”之转换与美国的货币霸权。从本质上看,“金银本位”的含义是美元背后有实际金银(财富)作抵押,美元的印刷受制于美国的黄金储备;而“需求本位”则意味着,美元的印刷将取决于世界上对美元的需求量而和黄金储备没有关系,因此,谁控制美元的需求,谁就控制美元的发行。如何控制美元的需求呢?从历史上看,基辛格提出了“石油战略”,即通过美国在世界产油区的军事存在,使得国际石油市场接受美元作为主要结算货币,这样,客观上就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一种对美元的依赖。具体说就是,进行石油贸易必须要用美元,而石油是工业的血液,工业化离不开石油,而要买到石油必须需要用美元,由此形成一种“工业化离不开美元”的现代交易秩序。可见,美元作为世界货币,并非是美国多么值得信赖,而是全球交易“不得不用”石油美元。在这里,“不得不用”才是美元信用的核心来源,其本质是一种强制性而非承诺性。
       而深入看,强制性源于美国强大的军事存在(部署在产油区,与产油国进行政治交易),这意味着,美元实际上在用暴力作为后盾,在此意义上,石油美元=以暴力抵押的纸币。而承诺性,则是一种道德认同,是基于一种对“到时兑现”的信任而产生的一种道德性约定。历史上,“到时兑现”是基于纸币背后存在以实际财富作抵押这一事实,就此而言,作为金银符号的美元=以实际财富为抵押。由此可见,美元印刷逻辑的“金银本位→需求本位”之转换,实际上是美元信用来源的转换(从“实际财富抵押”向“暴力抵押”),而建立在“暴力抵押”基础上的现代美元,本质上是一种政治经济学范畴。在这个意义上,基于“需求本位”的现代美元本质上是一种霸权货币,而由此形成的世界货币体系也就不再是单纯的经济学概念了。由此,我们也可以大致了解1970年代的基辛格的“控制石油”和“控制货币”两大战略的意图了。实际上,1970年后的美国也正是通过对石油的军事控制和对世界货币的主导建立了一个新格局。笔者把这种格局称之为以美元为按钮的世界利益博弈新秩序。
       第二,美元内涵的“符号性→媒介性”之转换与全球财富的流动性控制及金融时代的到来。在美元是黄金的符号的时代,美元的价值在于既可以衡量财富又可以储备财富,即“存美元=存财富”,财富的内涵是积累性,美元的特征主要体现为“符号性”。而在美元与石油挂钩以后,美元的价值在于实现市场交换,美元自身并不代表财富本身,更不可以进行战略储备,即“存美元≠存财富”,财富要通过货币交换获得而非货币本身,财富的本质表现为流动性。在这种背景下,全球财富演化为:不再是美元本身,而必须要通过美元的流动来获取,也就是,财富=美元的全球流动性获取。由此,当今世界的利益博弈体现为:不再是实物性资源的积累,而是虚拟性资产的流动,对全球美元流动性的控制成为获取全球财富的最高点。在日常实践中,流动性是货币的流动性,体现为金融的形态,相应地,全球利益博弈就展示为世界金融的博弈。就当前世界金融运作的一般形式看,集中表现为期权期货交易、所有权的商品化,表现为对冲、美元套利以及日元套息交易等形式,较为高级和战略性则以CDS模式为代表,这意味着,当今世界开始进入一个崭新的“金融时代”。
       美元的上述两大革命,使得当今世界逐渐趋向一个新的发展模式,这就是:财富内涵由传统积累性转化为现代流动性;财富获取模式由传统“存钱”转化为现代的“流动性获取”;全球范围内,美元成为流动性控制的制高点,谁控制美元流动就等于谁控制全球财富分配的主导权。
       那么,美元如何发挥这样的影响力,其机制又是什么呢?

二、“美元/全球资源资产”、“美元/国债”、“美元/非美货币”:3个跷跷板及分析框架

       概括而言,美元对全球的影响力,源于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的两个特殊性,一是美元信用来源模式的“暴力抵押”,二是美元的发行机制的“国债货币化”。
       就前者来说,“暴力抵押”的信用来源意味着美元更多的具有政治性,而非单纯的经济性。这样在实践上,就对国际资本造成一种客观压力,即持有或者储备美元现金很不可靠。为了避险,国际资本只好去追逐现金以外的资源和资产,而对资本的集中追逐又必然导致全球资源资产的高涨。反之,全球资源资产高涨到一定程度,就会形成价格泡沫,泡沫破裂,资本为避险,又会去储备和持有现金。如此反复,我们就会看到,在全球范围内,美元与资源资产之间就形成一个类似跷跷板的关系。在该关系中,美元不可靠,全资资源资产高涨;美元可靠,全球资源资产暴跌。这就是当今世界的美元在完成其信用来源转换之后的第一个新格局。笔者把这个结构称之为“美元/全球资源资产”的跷跷板。如下图示:

图1:“美元--全球资源资产”跷跷板

       不仅如此,美元信用来源的“暴力化”也使得基于美元标准的世界汇率概念成为政治经济学范畴。道理很简单,当非美货币与美元发生汇兑关系时,美元生产建立在世界对美元的需求上,而全球对美元的需求在一定意义上具有可操纵性(如战争预期、美联储量化宽松等),因此,这就决定了世界汇率也具有某种程度的可操纵性。就此而言,只要牢牢盯着美元,就会有获利机会。例如,如同1995年,人民币:美元=8:1,当时进入中国1美元等候人民币升值,假若升值到1:1,那么,当时的1美元今天就变成8美元,此时回到美国,可获利7美元。鉴于这种基于美元汇率的资本操作的普遍性,笔者把此类资本称之为“美元套利资本”,此类资本的运作即是“美元套利交易”。上述逻辑和交易模式显示,美元与非美货币之间存在类似“跷跷板”的关系。如图所示:

图2:“美元--非美货币”跷跷板

       而就后者来说,即美元发行机制中的主渠道—“国债货币化”,这决定了美元这一世界货币的双重性:在一定意义上美元就是美国国债,美国国债就是美元,如同人手,手心手背不可分割。这种不可分割性形成了美元自身的独特的自我循环机制,而这一机制正是美元在事实上之所以能实现对全球流动性控制的关键所在。
       第一,“美元-国债”跷跷板形成:美元88.2%来源于国债货币化,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看作“一份美元对应一份国债”。形象地说,美元就像一只手,手心=世界货币,手背=美国国债。
       首先,手心手背之间走势的反向性。美元印得多=国债发得多;美元印得多=美元贬值,国债发得多=未来收益高。可见,在美元与国债之间,只要美元贬值,国债就会“供给多-价格低-到期兑换收益高”。反之,美元收缩=升值预期,国债相对印少=供给少-价格高-到期兑现收益低。综合正反两面,美元与国债二者之间具有走势上的反向性。由此,若把美元和国债分别放置一端,那就是一个跷跷板大框架形成了。
       但决定是否是跷跷板还有一个关键环节,即二者之间的方向性不能无限反向,否则就是平行线关系了。
       其次,手心手背之间伏动的平衡性。国债与美元的另一相关性是,买人家的国债必须用人家的美元。该特点决定了下面的“美元-国债”之间的平衡性。
       (1)当美元印得多时,美元一端预期贬值,另一端,国债预期收益高涨,美元贬值的跷跷板开始动了。美元继续贬,国债预期收益继续升—国债避险的吸引力就越大,而买国债要美元现金,所以,国债收益越高=对美元的需求越高,美元本来贬值向下跌的,现在对美元需求高涨,即意味着美元稀缺了,美元停止贬值。此时,国债一端,因美元停止贬值,其避险价值消失,国债收益上升预期也随着美元停贬而停止,国债收益到达最高点。如下图示:

图3:美元贬值过程示意图

       (2)当美元印得少时,美元一端预期升值,另一端,国债预期收益则低,美元升值的跷跷板开动了。美元继续升,“国债避险功能继续减弱+国债预期收益继续低落”,这使得投资者会大量抛掉手中的国债,持有美元现金,国债抛得越多,价格就会逐渐卖得越来越低=国债未来收益就会越来越高,国债未来收益高到一定程度,意味着,国债具有吸引力了,国债收益停止下跌。美元本来是上升的,现在随着国债的吸引力高涨,其避险价值凸显,持有国债收益率远远高于美元现金,所以,美元失去上升动力。美元停升。如下图示:

图4:美元升值过程示意图

       综合(1)(2),可见,美元不会无休止升、也不会无休止贬,总是升值一定程度就贬,贬到一定程度就升。简言之,美元升贬具有周期性。这是一种逻辑的关系,不是统计关系。
       总之,综合“手心手背之间走势的反向性”和“手心手背之间伏动的平衡性”,笔者认为:美元和国债,一是二者逻辑上具有反向性,二是二者起伏摆动上具有平衡性,也就是说,“美元-国债”之间----“走势的反向性+伏动的平衡性”=跷跷板。本质上,“美元-国债”=跷跷板,这就是美元的自循环机制。
       由此可见,关于美元对世界的影响力,来源于美元的3个跷跷板结构(美元/全球资源资产,美元/美国国债、美元/非美货币),其中,“美元/国债”的跷跷板是决定性的,是引发“美元/全球资源资产”和“美元/非美货币”跷跷板变动的根源性因素,因此,分析美元变动情况,核心是分析“美元/国债”这一跷跷板机制。见图示:

图5:美元的3个跷跷板结构

       从上述分析中可知,“美元/国债”这一跷跷板具有如下特征,即美元不会无休止贬值,也不会无休止升值,总是贬到一定时间就升值,升到一定时间就贬值,美元升贬具有周期性。这一结论可以看作是关于美元走势的逻辑分析。这意味着,分析美元的升贬周期是评估和判断美元走势的关键所在。因此,从实证角度分析美元周期的数学结构(什么时间升,什么时间贬)就更关键了。关于这一点,可以参看有关专业性的研究结论。笔者选取下面两个图进行分析。从图2可以看出,美元走势确实存在周期,大致为17年的“升-贬”大周期,从1973年起至今大约走到了第三周期中;从图3可以看出,美元走势具有小周期,即“升值”和“贬值”各自周期,大致估算约为贬10年左右,升5年左右。


图6:自1973年美元指数创建以来,经历了三大周期,周期长度接近17年


图7:在三大周期的框架下,存在两大上涨周期:1978.10月到1985年3月,上涨6年5个月;几乎等于1995年6-7月到2002.3月,上涨约6年6个月

       基于上述逻辑和实证两个方面的分析,笔者以为,关于全球美元流动可以建立如下分析框架。首先,美元的升贬变动是确认世界利益变动的关键点或者说按钮,精确判定美元在什么周期是评估世界经济走势的前提。其次,美元的升贬带动全球资源资产向不同方向演进,基本格局是,美元贬—资源、资产价格高涨,全球经济繁荣,反之则反。最后,从大周期看,2010年是美元第三轮“17年周期”的开端,2010-2018年是美元大周期的升浪;从小周期看,此轮美元贬值起始于2002年,至2012年距离美元翻转点近,即美元逐渐趋向升值区间。
       以此为框架,笔者对美元的全球流动进行分析。
三、美元:全球流动性与“美元回流”的本质

       美元首先是主权货币,其次是世界货币。主权货币=美元在美国国内的现金流流动,世界货币=美元在全球的现金流动。因为美元是世界货币和主权货币的统一体,所以,在现实中,美元的“国内现金流”与“全球现金流”表现为两个圈层结构。
       首先,“国内现金流”:美政府发行国债—美联储印钞—美元进入银行体系(商业银行→实体经济;投资银行→虚拟经济)--美元进入投资者手中—税收流向政府。
       其次,“全球现金流”:银行体系—(全球对冲资本+美元套利资本+国际贸易结算)--美元流入全球四大市场(商品大宗;黄金;资产;汇市)--利息和本金流向银行。
       在这两个圈层中,全球美元的数量布局约为:国内美元流动=30%,全球美元流动=70%。如下图示:



图8:美元流动性

       通常情况下,美元就在这两个圈层中流动。因此这里的关键是,什么是通常情况。从逻辑上看,通常情况=(A,利率很低,美元被赶出银行流向社会)+(B,美元贬值,资本被迫避险、保值、套利。从而在全球流动)
       显然,在这里:A和B必须同时具备,“通常情况”才成立。否则,社会就是异常情况。那么,异常情况是什么?依据“低利率+美元贬,低利率+美元升;高利率+美元升,高利率+美元贬”的四种组合,可以推断出三种情形:
       第一种情形是“低利率+美元升值”。利率低,在美国国内的美元都被赶出银行;同时,美元升值时期即全球资源资产、汇率无无吸引时期,这意味着在美国境外的美元无利可图,被迫回家。这样,一则国内美元大量被赶出银行,流向社会;二则,境外美元回家,同时又不愿意进银行。由此,美国国内货币泛滥,资金在社会上乱串,美国通胀严重,政治家下台。
       第二种情形是“高利率+美元贬值”。高利率,美国国内的美元被赶往银行;同时,美元贬值期间即是全球资源资产、汇率吸引力强的时期。这意味着在外的美元不愿意回国。这样,对美国来说,就出现了:社会资金匮乏,经济缺血萧条,高失业压死政治家。
       第三种情形是“高利率+美元升值”。高利率,在美国国内的美元回到银行;同时,美元升值时期即为全球资源资产、非美货币跌落时期。这意味着,在美国境外的美元无利可图,只能回美国。这对美国来说:一方面,国内的美元不会乱串,通胀可控;另一方面,只要政策适当,有序引导美元流向,那么,利率越高,流向美国国内的现金就越多,美国国内现金流速度就越快,就越有利于美国经济起飞。
       由此可见,在异常情况下,第一、第二种情形,在美国现有政治体制下是没有任何存在的空间的,否则,政治家就死路一条。也就是说,异常情况只有“第三种情形”是允许存在的。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这样简化问题了,即:异常情况=“高利率+美元升值”=“在家美元回银行→“全球资源资产非美货币跌落,在外美元回美国”→“美国资金充裕,美元流动有序”。
       在这个公式中,笔者以为,必须注意三点:
       1、高利率=加息。加不加息,美联储定;如何操作,根据“失业率”与“通胀率”的平衡需要。
       2、美元升=美元经济周期转换。何时转换,取决于美元走在什么区间,这是经济逻辑。需要看2012年的美元在“17年大周期”和“10年贬和5-6年升”小周期中的位置。
       3、“美元回银行→美元回美国”=美元回流,这就是美元回流的逻辑本质。也就是说,“高利率”把社会上的美元赶到了银行,把全球对冲资本和美元套利资本拉回了华尔街。所以,宏观上,美国国内的美元回银行,美国境外的美元先回境内接着在政策引导下有序流动。全球出现浩浩荡荡的“美元回流”现象。
这是美国人的阴谋吗?从原因看,这是美元周期的转换与美联储的经济操作使然;从结果看,美国政治游戏只能选择这样,否则游戏者下台。所以,有阴谋吗?说“有”不对,说“没有”也不对。这是政治经济学时代。是经济逻辑与政治逻辑的双重运作。
       4、美元回流的结果是:全球资源、资产、汇市萧条,美元现金回国,美国资金充裕。显然,仅仅的实体经济是消化不了这么多银子的,因此,去工业化引擎启动是美国在美元升值后的必然选择和大势。
       总而言之,笔者以为,美元流动性结构=国内现金流+全球现金流。这个结构若要正常,必须有这样的条件给以支持,即:“利率低”同时“美元贬值”;这个条件一旦变化,那么,美元流动的“异常情况”就来临了。如上所分析,异常情况=“高利率+美元升值”。所以,“异常情况”一来,美元就要回家了。在这个意义上,笔者提出如下研究结论:
       第一,美元回流,是美元全球流动性结构的一个片段--“高利率-美元升值-回流”,该片段与另一个片段—“低利率-美元贬值-外流”,共同构成美元全球流动性内容。
       第二,美元回流的本质是:美元进入升值区间,改变了美元全球流动性支撑条件--“美元贬值+低利率”中的“美元贬值”项,从而美元流动进入“异常情况”。而“异常情况”在美国社会政治格局中只能存在“高利率+美元升值”这种事实(其他两种不允许),因此,随着“升值”的到来,“加息”不可避免。而一旦,“加息=高利率”完成,则美元回流就蔚为大观了。
       在此基础上,笔者对2012年作一评估。

四、2012年:美元翻转点的临近与世界利益博弈之评估

       从理论上说,利益博弈源于需求碰撞,全球利益博弈就是发生在全球范围内的国家与国家之间的需求碰撞,表现为合作、竞争、争夺以及冲突各方面。正是因为利益博弈的根源是需求,因此,分析现实中的国家利益博弈,本质上就是分析国家需求状况。因为美元成为当前全球格局变动的按钮,因此,分析美国政府需求就成为分析当前世界利益博弈的关键。
       就美国政府来说,美国在2012年的根本需求是回流美元。而美元一旦回流,那么,美元全球流动性方向便会逆转;若美元加速升值,那么,世界经济便会进入萧条。所以如此,源于美国次级债危机具有一定的政治性内涵。
       从深层次看,次级债危机发生在美元在美国流动路径中的银行环节上,即如下图所示的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两房公司环节,而美国对该环节的设计及其危机应对则反映出其自身的国家利益倾向,或者说,一定意义上是美国国家战略设计。具体说就是,美国财政部发行国债—美联储购买从而发行美元—美元进入银行体系—银行体系把其配置到投资者手中—投资者上缴利润并推升美元需求—政府开始新一轮国债发行,这构成了美元现金流动的路径。在该路径中,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导致现金流断裂。而2007年的次级债危机就是,银行体系环节破裂,导致美元国内和国际两个流动性断裂。问题是,银行环节是如何破裂的,该破裂又是如何引发全球流动性危机的?



图9:美元在美国的现金流结构及美国危机及应对的内涵

       从根源上看,事情起因于银行体系中“两房公司”的设计。通俗说,就是布什政府为推行全民住房计划,把两房公司金融化,即以政府信用参与的模式把两房公司界定为“政府赞助企业”,这样,两房公司以部分政府信用为支撑,创新以住房抵押为核心内容的证券(金融衍生品创新),最后形成一种所谓的次级债。而从本质上看,次级债的核心因素有二:一是银行的零首付,即可以不付首付买房;二是以房子的升值溢价支付房贷利息,即房价一直上涨,上涨的溢出价只能用来支付买房贷款的利息,不能他用,这样房贷者就可以不用自己的现钱还利息,实际上就形成既不付首付,也不用还利息,买房仅仅剩下“住十几年最后只支付房款即可”。由此,次级债的发行大大激发了美国穷人的住房需求,顺利和有效地推进了政府“全民住房计划”。然而,从另一方面看,次级债的设计内含着这样的风险,即必须假定美国房价一直上涨,不能不涨,更不能下跌,否则,“房子溢价=支付利息的钱”就不成立,次级债就没有了科学性。而事实上,只要房子是商品或者金融产品,都不可能只涨不跌,这就意味着,“房子溢价=支付利息的钱”只能是一种假设,不具有永久现实性,所谓次级债的金融创新是一种反科学的做法。那么,美国是如何做的呢?
       应该说,美国不会不知道“房子溢价=支付利息的钱”这一规则是不具有永久现实性的,但是,从事实上看,恰恰是美国清楚这一点,因而更是想法设法地掩盖这一点。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美国作为世界上金融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不仅没有停止这一反科学做法,也没有在缩减和规避上述风险上努力,反而走了另一条道路,即转嫁风险于全世界。核心做法是:1、增加金融创新的复杂性,把次级债进行信用等级的不同组合,最后装扮成高风险、高收益类型的债券,但本质上,次级债的风险是反科学性质的,不是机会性的;2、通过投行体系,针对美国海外市场进行次级债交易,同时通过银行分业经营规制,限制商业银行对国内市场的交易。由此1、2两条,我们看到,次级债发行形成了两大结果:规模全球化和美国海外市场主导。就前者来说,通过全球化发行,和次级债有关的证券扩大为约几百万亿美元规模(约600万亿美元),可见次级债的影响性。就后者来说,次级债在美国国内估算约为4000多亿美元,相对于15万亿经济总量的美国来说,算不得什么大危机,因此,次级债危机的真正影响是全球几百万亿那一块,即美国本土以外的海外市场。
       如何应对危机呢?美国的应对之策更深层次上反映了美国未来需求。在这里,美国应对之策最关键的是这两条:救商业银行不救投资银行;两房公司国有化。前者的国家意图非常明确,救商业银行就是救国内投资者,救国内投资者就是保证国内现金流不断。后者的直接政策效应就是,两房公司不会破产,银行不用收回抵押的房子,国内房贷者继续住房子,全民住房计划继续执行和有效。二者合在一起不难看出,美国的应对之策就既保证了国内现金流的持续性,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政府民生政策的效力。相反,这两个核心性政策根本无关美国对国际社会的责任,也就是说,美国没有考虑它对国际社会的担当,更不用说美国要对此次危机负责了。
       总而言之,上述对美国次级债危机的根源、本质及美国应对之策的分析表明,美国的需求是有层次之分的,第一层次是修复国内现金流结构,目前已经完成,此需求不再重要;第二层次,随着美元自身升值周期的临近(前文图表分析表明,17年大周期已经从2010年8月份开始,5年的升值小周期将于2012年上半年启动),美元宽松量化的客观空间不复存在,美国国内经济复苏的需求上升,在美元印刷不再允许的前提下,要想实现美元现金的充裕流动,在逻辑上只能采用“回流美元”的路径了。因此,随着2012年的到来,美国的根本性需求是:回流美元。
       问题是,一旦“回流美元”的需求进入国家政策操作阶段,世界会发生什么?
       从政策操作路径看,“回流美元”需要两个手段和机制。第一个是加息,目的是通过提高资本利用的成本,迫使“美元套利资本”和“全球对冲资本”回到华尔街。全球美元回流美国,这是一个经济性手段,启动的机制是“利率”,需要美联储根据“就业”和“通胀”的平衡需求择机而定。第二个手段是政治性的,即“通过拉高全球通胀完成美国政府的债务重置”和“通过拉升美元指数加速美元回流”。从历史上看,“通过拉高全球通胀完成美国政府的债务重置”是美国政府的常用手法。基本内容是:为解决政府的财政赤字,美国选择“债务重置”的办法,即在美元进入升值的时机,通过拉升粮食和石油价格,推升全球通胀,使得大量持有美国国债的国家不得不进口粮食和石油来抗通胀,因为进口需要美元现金,因此发展中国家不得不抛售美国国债换取现金,此时,美联储就趁机低价收购国债,这样,在全球抗通胀的经济表现中,美国国债完成了债权人的转换—美国由债务人变成了自己的债权人,这就是所谓的“债务重置”。这种重置过程,一方面美国获得了美元现金,直接实现了“美元回流”;另一方面,通过国债的高卖低买,实现了自身债务的缩水,因此在历史上,实现“债务重置”后的政府,往往很快做到了“财政盈余”。当然,这种手段能生效的机制是:美国对石油和粮食拥有定价权。而这正是美国政府1970年代的“石油”和“粮食”战略的目的所在。此其一。其二,“通过拉升美元指数加速美元回流”,其含义是,通过对美元指数中的非美元货币的打压,人为抬高美元指数,目的是加速美元进入升值通道。一般做法是:在美元客观上进入升值时段,带动全球资源和资产暴跌的同时,美国政府人为拉抬美指,强化美元升值趋势,这样,国际资本就会在美元指数攀升这一信号指引下,加速转持美元现金,美元回流华尔街。在这个过程中,拉升美元指数的机制是对非美元货币的打压,打压的本质是政治性的,是基于美国国家需要的。
       由此,关于美国需求及其所需要的政策手段,可以这样概括:根本性需求—回流美元;政策路径—美联储加息+美国政府债务重置+美指加速抬升,这是美国进入2012年后的最核心的利益框架。以此为基点,笔者对2012年的世界博弈格局进行如下评估:
       第一,2010年,美元开始进入“17年大周期的升浪”,2012年则临近“5年升值小周期”,二者构成2012年美元走势的客观框架;2010年美国完成国内现金流的修复,在逻辑上,“回流美元”成为主要需求,这构成2012年美元走势的人为性因素。一个客观周期的必然性,一个主观的可能性,这是我们评估2012年美元走势现实性的基本维度。笔者的判断是,美国是否启动“回流”环节,依据的是美元何时开始进入升值节点,因此,美元反转点是观察美国政策是否启动的一个尺度。
       第二,美联储是否加息以及何时加息,取决于美联储平衡国内“通胀问题”和“失业问题”的需要,而不是加息决定美元升值,也就是说,美联储的加息只是美元升值的影响因素,非决定因素。但必须注意,加息会引发升值加速效应,因此,在操作层面上,可以把美联储加息看作美元升值的信号。
       第三,美国政府一旦启动债务重置议程,便意味着全球粮食价格和石油价格开始一轮新的增长,全球通胀来临,这是一个通过经济手段实施的政治事件,因此,需要在两个层面关注。一是经济层面,粮食和石油的期货期权交易规模增大,各个国家CPI数据攀升,反通胀难度加大;二是政治层面,产油区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局部战争可能出现,尤其是东亚国家,是美国国债的大债主,面临的挑战更大。在一定意义上,此次美国债务重置,主要对象就是东亚。
       第四,美国打压非美元货币,重心是欧元,这是由其在美指构成中的比重以及自身的弱点决定的,因此,2012年随着美元升值趋势的明朗,欧元区将成为货币的重灾区,货币战争主要在此展开。同时,随着美指的加速拉升,全球资源资产泡沫破裂,资源类国家将受挫,以俄罗斯和澳洲为代表,资产类国家将遭遇重创,以亚洲为代表,其中中国的房地产和投资驱动发展模式面临挑战,中国必须应对经济着陆的挑战。
       第五,中国资产的泡沫,引来了国际资本市场以“CDS”为运作模式的空单布局,如何应对这些挑战,是中国必须重视的首要问题。

五、2012年6月:一个多视角的美元反转预期

       美元,作为全球利益格局变动的按钮,因为走在了2002-2012年10年贬值区间的尾端,因此,随着6月的临近,它越发吸引全球眼球的关注。人们关心的是,美元将在何时反转?决定和影响美元反转的因素是什么?
       第一,6月-7月,基本趋势预期点。“美元-国债”的跷跷板机制决定了美元升贬的周期性,这是美元何时反转的源头机制。从数理统计的层面看,美元周期反映出“10年左右贬”和“6年左右升”之数学表征。因此,判定美元何时反转的基本依据就是从技术层面分析美元周期,其指标就是大致评估时间节点。
依据前文中的关于美元周期走势图,美元这一轮贬值约为“10年4个月”,贬值起点是2002年3月份,大致预估贬值尾点约为“2002年4月+10年4个月=2012年6-7月”。所以,6月-7月,成为一个基本预期点。
       第二,6月,扭转操作到期结束,技术操作预期点。美联储“扭曲操作”的正式政策界定为“展期计划和再投资政策”,其中的展期计划具体是指从2011年10月到2012年6月末,美联储将从市场购买总额为4000亿美元的长期国债(6到30年期),同时卖出基本同额的短期国债(3个月到3年期)。从本质上看,该技术操作的实际意图是:通过将持有的国债平均残存期间由现在的6年零3个月延长至8年零4个月,造就市场的“国债收益不会上升”这样一种预期,这样,就使得“美元-国债”跷跷板的“国债”一端不会上升,技术性保持美元的贬值趋势及预期。反过来,该技术操作环节完成,即预示着预期反向—美元上升。
从性质上看,这是一个技术性操作环节,不具备对美元趋势的控盘效力。故作参考之用。
       第三,6月24日,天文周期与经济周期的统计相关性预期点。天王星与冥王星开始本轮总共七次中的第一次相刑(本轮至2015年)。上一次发生在1932-1934年,经济“大萧条”。再上一次在1876至1877年,也是经济大衰退。虽然现在还无法解释天文周期与人文事件的内在关联机制,但是统计学意义的结论同样具有价值。 因此,这是一个趋势性预期。
       第四,2012年,太阳黑子运动和经济周期相关性。大量资料统计显示,太阳黑子运动的周期和人类经济活动周期基本保持一致,太阳黑子的活动周期平均为11年,最长周期可以达到17年。近几十来年,太阳黑子峰值年变化比较稳定,基本上保持在11年,上一次活动周期的峰值年出现在2000年,1996年是低谷期,预计下一个峰值年将会是2011或2012年。据美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太空环境中心预测,下一个太阳活动周期将从2008年3月开始,到2011年岁末或者2012年到达顶峰。同上,这也是一个趋势性预期,且更有研究数据支持。
       总而言之,关于美元何时反转,基本趋势预期具有客观性,是一个主预期;天文现象与人文经济现象的相关性具有统计学价值,是一个趋势预期;美联储的操作包括下面的QE3,本质上都是技术性预期,无碍大趋势,因此进行参考即可。


作者原文转载及文中涉及到的数据来源见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067917d010133fc.html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钱 +120 收起 理由
admin + 120 辛苦了

查看全部评分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1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1 分享淘帖1 支持支持 保留保留
只认识图。其他的,我都是在装懂。

88

主题

9441

积分

0

精华

操盘专家

金钱
9441 美元
权重
31
沙发
发表于 2014-9-2 14:37 | 只看该作者
先顶了再慢慢看~

2

主题

2839

积分

0

精华

中级操盘手

金钱
2839 美元
权重
49
板凳
发表于 2014-9-2 17:01 | 只看该作者
楼主辛苦了!
粗看了,顶一个,再慢慢看。谢谢分享!

4

主题

221

积分

0

精华

见习操盘手

金钱
221 美元
权重
4
地板
发表于 2014-9-2 19:1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以表谢意,慢慢看~

1

主题

519

积分

0

精华

初级操盘手

金钱
519 美元
权重
17
5
发表于 2014-9-4 17:38 | 只看该作者
感谢楼主
金融衍生品的学习倒是有点像打游戏一样,慢慢升级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73

积分

0

精华

见习操盘手

金钱
173 美元
权重
1
6
发表于 2014-9-4 20:25 | 只看该作者
慢慢看,谢谢楼主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钱 +20 收起 理由
admin + 20 支持

查看全部评分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捷注册(禁q号)

本版积分规则

QQ|黄金吧|黄金论坛|手机版|指标下载|非农|目录|交易危机

版权所有: ©2014-2021 fx3q.com Powered by Discuz! X3
皖ICP备: 2024050410号-2

风险提示:杠杆风险高,交易要谨慎 声明:坛友发言和回复均为个人观点,不代表论坛立场。
若有侵权请联系fx3q@qq.com删除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