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17日,阿里发布新一季财报。网上的论调都是营收增长56%这样的辉煌战果,不明就里的吃瓜群众以为阿里又一次天下无敌。可是仔细分析阿里的英文版财报,发现除了淘宝天猫盈利,其他业务竟然全部大幅亏损。 具体来说,阿里的四大业务中有三大业务亏损,而且数额庞大,总计55亿元人民币。其中云计算亏损为人民币5.32亿元,媒体和娱乐业务的运营亏损为人民币33.88亿元,新项目及其他投资业务的运营亏损为人民币16.12亿元,只有零售业务盈利。 而且,阿里最核心的淘宝天猫活跃用户增速也大幅下滑,盛世之下,阿里危机已现。 大文娱成了扶不起的阿斗 此次财报显示,阿里云亏损为人民币5.32亿元,仍没有摘掉烧钱的帽子。在阿里庞大的生态体系中,阿里云的地位越来越重。大数据、云计算概念满天飞的现在,阿里云成了阿里打造技术公司形象的金字招牌,也是其他业务不给力的情况下实现转型的命脉所在。 不过,现在阿里云在整个全球云计算市场上还算是小弟弟。此次财报披露其云计算业务营收为3.59亿美元,可亚马逊的第二季度财报中云计算业务营收已经达到41亿美元,营业利润为9.16亿美元。所以目前阿里云还处在大投入的培育阶段,想盈利还得多等几年。 如果说阿里云代表着阿里的未来,现在亏损亏得值,那么其他几项就很难解释了。阿里的媒体和娱乐业务运营亏损达人民币33.88亿元。阿里近几年在大文娱上投入极大,投资了多家媒体,甚至有人戏称其构建起了“媒体帝国”。此外还收购优酷土豆、UC浏览器等等,但面对腾讯、网易、百度甚至今日头条等在内容产业上的激烈竞争,阿里大文娱一直是扶不起的阿斗,成了阿里的亏损大户,每个季度不亏损二三十亿感觉都不正常。如此下去,马云即便再财大气粗恐怕也难以承受。 学京东建物流却难逃亏损 物流和口碑等业务属于新项目及其他投资类,竟也亏空一片。几年前,阿里曾对京东自建物流的做法嗤之以鼻,称京东添个如此大的负担必死无疑。不过事实证明,只有把物流掌控在自己手里,才能在电商领域提升用户体验,掌握自己的命运。所以阿里只能食言,开始学习京东建菜鸟物流。 不过,庞大复杂的物流系统岂是短时间就能建好的?此次财报就显示,菜鸟给阿里巴巴带来亏损是2.45亿元,阿里持有菜鸟约46%股权,以此计算,菜鸟单季亏5.32亿元。不知道当初嘲笑刘强东的马云看到如此结果会做何感想。 此外,阿里投资的外卖送餐服务平台口碑也处于亏损之中,巨亏3.91亿元。阿里持有口碑38%的股权,蚂蚁金服也持有口碑38%的股权。由此可推算出,口碑本季总亏损达10.2亿元。 近期就有媒体传出口碑因业务难有起色,将失去阿里的流量入口,被阿里的另一个小弟饿了么取而代之。口碑恐怕很快就会成为阿里投资失败名单中的又一“干将”。 也就是说,四大业务中只有核心的电商业务是盈利的主力,在为其他业务的填窟窿。阿里自己也坦承新业务和收购业务可能的亏损会对利润率造成负面影响。 经营模式是硬伤,转型压力巨大 就是在核心的电商业务方面,近年来阿里也已经碰到天花板,活跃用户增长已经降到个位数,而且还面对京东、网易以及众多垂直电商的激烈竞争。而且淘宝天猫的假货问题一直是其难以去除的顽疾。最近警方就披露了一起涉惊天大案,查获淘宝卖家23吨假化妆品,预计此前已经有130万人受害。此事也让一直高调打假的阿里颜面无存。 近年来,阿里投资企业死亡名单在业内广为流传:目前阿里巴巴一共投资了近200家公司,大半都在获得投资后出现创始团队出走、业务被分拆入阿里自家部门、或是股票被阿里巴巴贱卖等问题,如往来、星辰、天天动听、雅虎等等。 为什么阿里会出现如此局面?根本还是在于阿里的发展模式。坐拥庞大的电商平台后,以轻资产模式在规模效应下收割红利,却没有打造出足以抵御外界的核心竞争力。投资其他业务欲形成生态圈,却因为难以用物流优势等给整个产业链赋能,所以很难产生良好的协同效应,最终屡屡失败。 华尔街一直认为,中国经济的放缓对于阿里等电商会带来影响,虽然目前阿里的财报仍然不错,但现在急需在电商增速放缓的同时找到新的高速成长业务,完成战略转型,不过现在看来转型道路漫长,未来压力山大。 无独有偶,京东也难逃危机。 京东集团(纳斯达克股票代码:JD)近日发布财报,财报显示,京东集团2017年第二季度营收为净收入为932亿元,同比增长43.6%。 京东2017年第二季度持续经营业务经营亏损为4.030亿元(约5940万美元),上年同期持续经营业务经营亏损为1.577亿元。 2017年6月30日,京东金融重组完成交割,京东金融的财务数据不再纳入京东集团的合并财务报表。京东金融历史期间的财务数据在京东集团的合并财务报表中已列示为终止经营。 对于本次京东财报,较为值得一提是: 即使是在摘除了一直在亏损的京东金融业务以后,已经连续三季度盈利的京东又再度陷入亏损。 此前在京东首次盈利的时候,有专业人士通过对财报的分析及对京东的业务的了解,得出几个结论: 质变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发生,原来怎么样现在还怎么样,京东自营的低毛利属性决定了它必须是亏损的,利润只能依靠第三方平台提供,第三方平台比重必须严格控制,一旦达到50%以上,必然动摇京东品质根基! 在过往的连续三个季度之中,京东为了把财报做正已经一度把第三方平台的比重拉升到了45%了,再进无可进,果然此季度再次恢复亏损状态。京东自营多年的低毛利状态决定了它永远只能在总GMV的1-2%之间进行腾挪,在微盈或者微亏的范围内踟蹰向前! 所有的盈利财报都是:通过更换会计标准+提升第三方平台占比以后吹出的美丽泡沫,还是那句话质变不能在短时间内发生,如果没有办法提升自营毛利,那么京东的财报永远只能重复在GMV1-2%的范围内腾挪; 所有把京东看作中国版亚马逊的看法都是偏颇的。 附录1:京东Q2财报中的部分内容 京东Q2净亏2.87亿元 再次陷入到亏损 京东2017年第二季度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持续经营业务净亏损为2.870亿元(约4230万美元),上年同期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持续经营业务净利润为1.276亿元。 2017年第二季度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Non-GAAP)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持续经营业务净利润为9.765亿元(约1.441亿美元),上年同期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Non-GAAP)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持续经营业务净利润为6.126亿元。 2017年第二季度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Non-GAAP)持续经营业务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为11亿元(约1.6亿美元),上年同期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Non-GAAP)持续经营业务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为10亿元。 2017年第二季度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Non-GAAP)持续经营业务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率为1.2%,上年同期为1.5%。 附录2:专业人士分析 看得出,京东团队最近一直想搞一个大新闻,自陆续放出:89年助理当法人,初恋回归管公共之后,近日又丢出一枚重磅炸弹:2016年Q2季度,万年亏损王京东既然盈利了? 翻看了一遍你国媒体的报道,果然就一些缺乏行业了解的浅薄媒体开始鼓吹了:京东从此走上规模化盈利道路,从此摊煎饼都可以加两个鸡蛋啦~~balabala~不过是随风摇摆之论 其实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就可以说明白,那就是:改变是需要时间的,怎么可能在短短3个月之内产生质的变化呢? 要知道:在7月《财富》杂志公布的:16年中国500强亏损公司排行榜中,京东商城可以是以亏损93.7亿元成为中国企业亏损NO.1的人那; 所谓盈利,只是“财技” 一个企业的财政状况,远比一个人的财政状况来的复杂,并不是简单的:“有钱”“没钱”“盈利”“亏损”可以精准概括的; 而财报这个东西,是上市公司通过统一的标准公布自身的财务数据,为了帮助股票市场了解企业状况而存在的,但因为牵涉过于重大的利益,因此其中依然也有很多技巧存在可以修饰业绩,对此世人统称为:财技。 而财技威能之大,手段通天如乐视贾跃亭者,甚至可以到无中生有的境界(不懂的自行百度),而本次东哥只是略施小计,使用了: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 而已; 事实上,在美国上市的中国互联网公司,盈亏结果一般都会有两个:美国与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而我们耳熟能详的新浪、唯品会、优酷等都是这么干的。 因为,采用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计算时,期权费用、商业合并及合并导致的无形资产摊销 都不会被计算在内,只包括了收入成本费用正常的利得损失。 因此,只是一个会计准则的调换,就会让数字好看许多。以京东2016年Q1季度财报为例: 采取美国会计标准,就是亏损:8.6 亿人民币,使用非美国会计标准,就是变成了:2.9 亿人民币; 对此京东解释为:使用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能更好地反映公司运营情况。但其实作为刚刚接收1号店,并立马要求10个亿补贴迎战天猫超市的京东而言,这意味:可能2-3Q的利润增长都无法摊平的“合并及合并导致的无形资产摊销成本“,使用非美国会计标准,显然是京东避重就轻有意为之的举措。 而按照非美国通用会快标准,16年Q2 京东宣布:盈利3.914亿人民币,那么也意味着一旦使用美国通用会计标准,就依然是亏损的状态; 所以,为了做一个大新闻,京东也是拼啦,盈亏就在一个会计准则间!!这个新技能,你GET没有?! 盈利财报背后:并非不能,只是不为 京东为何不在之前就使用:非美国通用会计标准把财报做正盈利呢? 回答是:并非不能,只是不为,因为从财报上作出盈利,对于京东而言并没有太多好处,为啥呢? 首先,质变不可能在短期之间发生 京东受限于自身模式,当前的状态只能做到在微损与微利之间摇摆,是不可能像竞品阿里巴巴or亚马逊那样赚钱的,财报翻红是其在此盈利方向上的第一步,但也是最后一步,踏出这一步的这一天就是京东将自身模式天花板公之于众的这一天,从此陷入被动; 因为,基于零售核心的电商本质上是一件这样的事情:与你家门口的便利店相比,它不能卖的更贵,否则就没有优势,但它要把商品卖给你,它需要自己采购,采购完仓储,再自建物流配送,中间还有建平台,打广告,商品折旧,客服,售后退换等一系列工作,相比一个非常赚钱的利润中心,它更容易成为一个成本中心,所以自营电商基本是一个烧钱的宿命,这是行业基因决定的,在金融,O2O等未来业务还未成长为供血单元之前,以京东商城为业务核心的京东集团,其本身的重资产模式就无法支撑一个高毛利的商业帝国; 其次,本次盈利的最大动因在于:伴随增速减缓的亏损收窄 第二季度净亏损为人民币1.321亿元(约合1990万美元),较上年同期的净亏损人民币5.104亿元减亏74%。但与亏损的大幅收窄伴随的是:京东核心GMV的同比增速从Q1的55%下降到Q2的47%,基本创下近年来的新低。 路透社最新的一篇报道中指出,京东收入增速符合管理层预期,但是收入增速下滑的趋势将持续。实际上,京东已经在披露第二季度财报的同时,对第三季度营收给出较为悲观的指引,京东预计第三季度的收入将进一步下降至590亿至610亿元,收入同比增幅将进一步下降至34%-38%。 短时间之内不可能产生质变,能做的就是调整策略与资源布局,而京东选择的是:放缓增长,降低亏损,换取财务上的正向数字,但问题是以零售为核心的自营电商无法盈利(自营电商毛利率为7%,而京东光物流成本就要7%)解决之道就是增加毛利润率为70%的开放平台业务。 但一旦做大开放平台业务,就会影响京东用户体验,因此目前:开放平台业务保持在40%的水准,是京东目前可以维持在微利与亏损之间的红线所在,走自营亏损,走平台增速放缓,京东要再腾挪已无空间,但资本市场要的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大步向前; 最后,京东在保持增速与扩大盈利之间,将陷入左右互搏 对于下一步的京东而言,自营业务倚重的3C行业整体在减缓,第三方平台又必须限制速度。最自豪的直营物流业务,使用的是弹性很小的线下扩张模式(即增加服务必须增加人手,而非互联网那样无限扩容),高增长意味着高成本,在为用户提供良好体验情况下,也成为了盈利的阻力,如果需要更漂亮的营收财报,自营物流团队是最容易挤出成本水分的海绵。但是如果影响了用户体验,京东还是京东么? 当京东接下来的发展,在交易体量和盈利增速指标之上出现了相悖点:规模被限制,又有利润需求,那意味着只能一切都只能从苦逼的商家身上榨取了,但这无疑是一次的杀鸡取卵。 其实2015年年会上,京东高管就提到过,京东要在财务上盈利并不难,那为何迟迟不敢盈利呢?因为对于长期亏损的公司来说,盈利就是成人礼,一旦盈利了,整个资本市场对它的判断标准就从之前充满想象力的等待,变成市盈率标准主导,就像从对一个孩子的期待变成对成年人的期待。京东从财务上做出盈利来不难,真正的麻烦是:其放缓的业务增速很难满足资本对未来的需求。 下季度会如何呢? 纵观京东三年来的财报,有一个明显的规律:其交易额Q1低,Q2高(因为有618),Q3会有较大的回落,Q4又会有一定提高(年终大促)。所以Q3京东各项数据会进入相对的低谷。 除去自然周期的影响,还有上段提到的制约因素。近期京东高管的频繁变动也可能成为影响因素,比如京东商城CEO沈皓瑜调任国外。 当然,京东频繁换高管是一件持续了很多年的事情。好心的互联网媒体人整理了2012年到2015年京东换掉的高管,包括李大学、蒉莺春、王亚卿、赵国庆等等。涉及到CTO、CSO、高级副总裁等等各种职位。业内有段子甚至说,“京东高管比京东的库存周转更快”。 虽然此前高管更迭的级别都很高,但是CEO级别是迄今最高的。而且沈皓瑜的职位变动消息是因为提前被媒体爆出,进而正式宣布了转岗消息。 业务增长放缓,核心高管频频变动,期望值被越掉越高的资本市场,京东的Q3应该会有点艰难。 此外,京东频频举债数十亿美元之后,京东的标准普尔指数已经被降级,远远低于BAT,降级使其融资成本会提高。这些都是京东历年来累积的结果,也可能对京东接下来的发展造成影响。 讲实话:一盘棋下到这里,后面的落子……拭目以待。 文章综合整理于:许戈财经、倪叔的思考暗时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