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 FT中文网 作者:约翰·普伦德
传统思维认为,全球化和解除监管的潮流对英语国家的经济有利。由于美国和英国在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降低了制造业在其国内生产总值(GDP)中所占的比例,因此,在本轮周期中,美英不像欧洲大陆的大型经济体那样容易受到中国竞争的冲击。而且,由于它们拥有异常庞大的金融业,这两个国家也从中国和其它新兴市场的崛起中发了一笔横财。
在循环利用亚洲和石油经济体的庞大过剩储蓄方面,纽约和伦敦发挥了核心作用,并大获其利。批发市场的很多金融创新主要就是受到这种现象的刺激。与此同时,随着利润占 GDP份额升至创纪录水平,股市也一派繁荣。这说明了很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反映出企业越来越受全球市场规则的影响,以及成百上千万亚洲人加入全球劳动力大军带来的良性的抑制通胀效应。与此同时,由于廉价信贷资金推动了英国(及其它)经济体房地产市场的繁荣,零售金融市场也活跃了起来。但是,随着容易突然爆发危机的美英金融业目前面临第二轮银行间市场收紧状况,我们值得提出一个问题:这种金融偏好是否是好事?
现在存在一种风险,就是相对于大而多样的金融领域,片面夸大资产担保证券市场崩溃的经济影响。不过,金融领域的系统性问题可能造成更广泛的间接后果。由于上述两个国家的房地产市场出现拐点,因此,两国的家庭极有可能重新调整其非常低的储蓄率。这可能给需求带来非常不利的后果。鉴于英国经济的多样化程度远不如美国,债务在家庭财富中所占比例也远高于美国,因此,英国看起来更容易受到冲击。英镑面临一个隐忧。欧洲大陆目前最好要做好应对的准备。不过,现在不是幸灾乐祸的时候。两家涉足次贷结构性产品的德国银行已不得不接受纾困。它们之所以涉足这些产品,是因为德国迫切需要提高其政治色彩过浓、监管过严但盈利能力不足的银行业体系的回报率。
由于全球化,没有哪个经济模式会提供保护,免遭它国模式的过剩造成的冲击。随着美国抵押贷款市场状况在明年进一步恶化,美国消费者购买全球其它地区商品的能力逐渐降低,将影响包括欧洲大陆在内的所有人。
明智的、全球性的金融无疑是件好事。如果没有资本的循环,亚洲过剩的储蓄可能造成极大的通缩效应。不过,从当前的全球优势地位看,对这件好事,我们无疑都受够了。它的好处是否有可能适量,则是另一个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