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晋三
日本经济新一轮刺激计划规模敲定,不是此前猜测的10万亿
日元、20万亿日元,而是28万亿日元(约合
人民币1.77万亿元)。
据日本共同社报道,当地时间7月27日下午,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福冈发表演讲时透露,政府的经济刺激计划规模将超过28万亿日元。其中13万亿日元的刺激资金将用于财政刺激。刺激措施将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支出和贷款项目。
日本将充分利用超低利率的
金融环境,通过财政投融资向企业等融资6万亿日元。此外,磁悬浮中央新干线将最早提前8年延伸至大阪。还将在2016年内出台有利于吸引外国游客和
农产品[0.08%
资金 研报]出口的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力争实现高效投资。此外,日本将政府暂不发行公明党提出的“超值商品券”,而开始研究向低收入者发放1万日元左右现金的措施。日本还考虑上调时薪以刺激经济。
安倍还称,经济刺激计划将在8月2日的内阁会议上正式敲定。部分措施将写入之后编制的2016年度第二次补充预算案,力争在预计于9月中旬开幕的秋季临时国会上通过。
分析人士指出,安倍在2012年上台后推行的安倍经济学目前依然看不到将日本经济拉出谷底的希望,单纯的货币及财政刺激手段效果并不明显,日本可能还需要推进改革。包括加快推进国家经济特区战略。
安倍3月曾汇聚全球专家求解增长难题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3月,美联储主席博伯南克曾带领了一批美国经济学家到日本与安倍会谈,商讨日本经济问题。当时市场就猜测安倍会采纳伯南克提出的“直升机撒钱”策略,加码货币刺激。
不过,当时与会专家观点并不一致。 比如,纽约市立大学教授保罗·克鲁格曼(Paul R. Krugman)认为日本货币宽松迎来极限。3月,他在与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等人举行的会谈中指出“货币政策必须有财政政策支持”,呼吁主要国家携手动用财政支出。
从安倍表态看,日本无疑采纳了财政刺激建议:一方面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刺激居民消费。但这似乎并不能解决深层次问题,哈佛大学教授戴尔·乔根森(Dale W. Jorgenson) 3月在与安倍晋三等会面时亮出了一组数据以证明日本自1995年以来生产率持续低迷的状况,敦促日本加紧实施生产率革命。
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根森教授向安倍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要求,包括撤销阻碍竞争的“岩磐限制”、改变传统的劳动雇用制度、推进为社会保障提供资金的税制改革等。但到了要提出具体政策的时候,这些内容却很难达成共识。(编注:在日本,存在政府相关部门和业界团体等强烈反对放宽医疗、农业等领域的限制的现象,被称为“岩磐限制”)
日本一桥大学教授深尾京司关注的是劳动市场的改革。在日本,企业的非正式雇用人员比例不断增加,造成了员工间待遇差距扩大等问题。深尾教授提出“应依照‘同工同酬’的原则,对用人制度整体进行调整”。但在“终身雇用”和“年功序列”的观念根深蒂固的日本,要实施这样的制度改革并非易事。眼下,日本仔推行国家经济特区战略,期待改革从特区开始。
关注日本央行动作
安倍就经济刺激计划强调,“将在下周完成汇总,写入对未来的投资,向‘农政新时代’迈出强有力的一步。”
上述消息一出,
美元兑日元瞬间拉升逾1%至106.54,此后略有回落。日经225指数涨幅也从1.34%一度达到2.68%。分析人士指出,这让日本央行面临压力,不得不进一步宽松货币政策,以配合安倍的大笔支出计划。日本央行本周五结束的利率会议将受到密切关注。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白明分析,目前安倍经济学效果不佳,前一段时间,日本使用的货币政策、超额存款准备金负利率等,都未能起到刺激效果。目前国内要求使用财政政策的呼声比较大,因此加大了财政方面的刺激。
而且,为了实现2%的
通胀目标,日本政府27日还表示,将在本财政年度上提最低时薪3%,以增加低收入群体消费能力,提振国内需求。
上个财政年度日本全国平均最低时薪为780日元,上调3%约为不到24日元,但已创历史财政年度最大涨幅。日本政府在上个财政年度也将最低时薪标准上调了2.3%。对于上调最低时薪,白明认为,更多是从中端消费来活跃日本经济、拉抬日本内需。目前日本外需不确定性因素很大,尽管暂时出现了顺差,但是这种状况能否持续还不肯定,更多的还是靠日本的内需。
今天早些时候,有媒体报道称,日本政府考虑发行50年期债券,这将是二战之后日本发行的期限最长的债券,可能最早于本财政年度发行。报道还称,日本可能减少短期日本国债发行,为50年期国债留出空间。日本也考虑发行更多的40年期国债。但随后该消息遭到否认。日本财务省称,日本考虑发行50年期债券的说法不实。日本没有考虑发行50年期债券,发行50年期债券将摧毁40年期债券市场。
此外,关于跨
太平洋[-1.92%
资金 研报]伙伴关系协定(TPP)的进展情况,安倍表示,“争取早日生效,积极促进经济合作,进一步扩大自由公平的机遇。”但对日本央行决策者而言,日元走势和政治考量或许是决定性因素。日本央行决策者正在纠结,是再度扩大刺激措施,还是将日渐枯竭的政策工具留待经济形势更糟糕之时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