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奶爸
责任编辑
- 金钱
- 18748 美元
- 权重
- 7 股
|
摘要:个人一直建议网友,多站在国际视野角度审阅近代远东历史问题,不要偏执于国内的舆论氛围,这样对国家对自己都有好处。
民国“大师”胡适曾经在抗战期间担任中国驻美大使,不过,国内评价对其并不高。蒋介石的特使宋子文与胡适诸多矛盾,相互交诟,也是当时国内舆论津津乐道的琐事。
不过,在《赫尔回忆录》(当时的美国国务卿),包括英国对美外交官哈利法克斯的回忆录中,英美外交官外交贡献评价其实不低的。
有一件事情可以说明,在日美摊牌最后一周,美国实际上考虑过接受日本提出的乙方案,即解除对日贸易禁运,换取日本从南印度支那撤军,甚至督促中国政府与日本在承认伪满洲国的条件下求和,美方将自己的想法知会中国。
在这种情况下,胡适拿着蒋介石的亲笔信,天天往白宫跑,基本就是去找罗斯福和赫尔,反复强调如果美国同意乙方案,那么中国将可能崩溃。
见无效后,胡适又知会了英国政府,利用英国对自己远东地位被日本压迫的恐惧,设法与英国取得了一致意见。因此,当罗斯福试图对日妥协的想法遭到中英两盟国的抵制时,就不得不放弃。这才有了赫尔强硬至极的《赫尔备忘录》。
当时罗斯福问询丘吉尔关于接受乙方案的意见,丘吉尔称,“恐中国因此崩溃”,实际上是拒绝支持罗斯福。
这件事情国内可能不了解,因为国内抗日史偏重民族感情的宣泄,对真正决定性大国间具体交涉过程兴趣不大,这实际上对中国来说才是最有意义的。
我一向认为胡适是文化界的精明政客,他不仅仅善于收买同辈后辈的人心,而且国际视野实际上超出国内大部分学界人士,这是毫无疑问的,相比之下,他的学术水平其实逊色很多。
同样,也正是因为胡适是跟罗斯福、赫尔、哈利法克斯谈笑风生的人,所以能够挣脱国内舆论的认知框架,对后续历史演进,反而看得非常清楚
所以,我一直建议网友,多站在国际视野角度看远东历史问题,不要偏执于国内的舆论氛围,这样对国家对自己都有好处。
转自:王陶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