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次扩张是在上世纪50年代初到1973年,这一时期是西方发达国家持续高速发展“黄金时代”,之后1974-1982年步入“滞胀”时期;
第二次扩张始于2003年,美国及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引领了全球经济的增长。
相似之处,如货币过度扩张引起通货膨胀,粮食减产引发物价上升,能源、原材料等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导致生产成本上升等等。笔者认为,未来世界经济将面临20世纪70-80年代滞胀时期以来最严峻的形势,我国在经过几年高增长之后也将面对新的挑战。如何从历史中吸取经验,以应对滞胀的出现,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战时美国远离世界战场,凭借其通过战争积累起的雄厚实力,二战结束后向西欧资本主义国家推行“马歇尔计划”,开拓了国际市场。西欧各国则凭借原有的经济技术基础,借助马歇尔计划的援助,工业生产逐渐恢复到战前水平。
然而,在经济内生增长能力很强的情况下,西方国家不仅继续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而且执行扩张性货币政策。1950-1959年,美国商业银行私人信贷年均增长9.7%,经济增长率为3.1%;1960-1969年,私人信贷年均增长10.1%,经济增长率为4.3%。1970-1973年,私人信贷年均增长12.7%,而经济增长率仅为2.8%。英国、法国等其他发达国家同样存在类似的现象。与私人信贷相仿,西方国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也呈现出加快的趋势,货币供应量与实际财富决定的货币需要量日渐脱节,通胀压力逐步增大也就在情理之中。
技术进步以及扩张性的财政、货币政策促使西方国家工业生产能力急剧扩张,但随着工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各国产能过剩现象越来越严重,设备利用率普遍降低。其中,英国问题更为严重,1966-1977年为44.4%,1971-1980年又下降到34.8%,近2/3的机器设备处于闲置状态。设备利用率降低直接导致利润率的降低,从而把西方发达国家从长期的经济繁荣期推向了长期经济衰退期。70年代后期,西方国家的钢铁工业普遍出现1929年危机以来从未有过的大幅下降,美国钢产量减少45.7%,英法两国的钢产量降幅超过1929年的危机。
欧美发达国家产能过剩的情况下,国内市场固然不足以消化过剩产能,国际市场上,由于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收入较低且增长缓慢,无法通过增加进口形成对发达国家产品的有效需求。另一方面,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过程中及崩溃后,国际货币体系进入无序状态,国际流动性的充裕使得各经济主体形成通胀预期,价格向下调整受到极大制约,从而首次出现经济增长停滞与通货膨胀共存的现象,即滞胀。
面对国内生产成本高昂和产能过剩,欧美发达国家只能将产业转移到第三世界国家,亚洲四小龙由此崛起。但产能过剩和产业国际转移直接导致欧洲制造业衰落,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渐上升。由于这种上升是因为制造业的衰落而非第三产业的兴起,第三产业并没有创造出额外的就业机会,失业率高企成为欧洲经济长期挥之不去的阴影。2006年欧元区失业率为8.3%,德国2007年1月份的失业率还高达10.2%。
在经过衰退和低速增长之后,美国再次通过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1990-1999年,美国在信息处理、软件上的投资占所有非住宅投资的比重从28%增加到35%,信息技术投资的加速直接提高了电子设备和计算机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而传统制造业和服务部门的信息化改造也促进了投资的增加和生产率的提高。因此,美国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到现在,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失业率一直呈下降趋势,这同欧洲形成了鲜明对比。
2003年以来,全球经济进入新一轮的扩张,同上一轮相比,本轮经济扩张没有明显的技术进步因素,而同宽松的货币政策密切相关。从2001年1月开始,美联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降低了借款成本,在一年内先后11次降低短期利率,从6.5%降到了1.75%,并且在2002年11月和2003年6月又降了0.75%。在低利率政策的推动下,美国房价急剧上升。据Freddie MacFreddie计算,整个90年代美国房价涨幅为46.5%,但是本世纪前6年就上涨了59.8%。这种情况下,房产拥有者财富随之上涨,部分人以此为抵押再次向银行借贷,然后投资于房地产,房地产投资本身成为推动美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2000-2004年,美国GDP年增长率均为2.5%,房地产支出约占GDP增长的三分之一,如果没有房地产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这五年美国GDP增长的平均速度只有1.7%。来源: 中国证券报 作者:谭凇 程伟力
|
|